Paul DiMaggio,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與公共事務講座教授 在發展制度邏輯視角的道路上,本書比此前任何作品都走得更遠。 Gerald F. Davis,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管理學教授 本書是一部必讀之作。桑頓、奧卡西奧和龍思博沉穩、系統地將此前有關制度邏輯視角的研究匯聚一處。他們還指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這一研究議程引人入勝,而本書繪制了一張頗為實用的地圖。 Marie-Laure Djelic,ESSEC高等商學院教授
免費在線讀
文化創業 案例敘事:潘尼隔離家庭,混合了宗教與公司 Beasley(1948)筆下的潘尼深受其牧師父親和虔誠的母親的影響,從小被灌輸對基督教倫理與黃金法則(或譯“恕道”)的信仰。他的父親是原始浸信會(Primitive Baptists)的一名牧師,這一宗派明令禁止傳道者收受錢財(Beasley,1948:2)。由于從小受到這樣的熏陶,潘尼作為一名年輕的零售業務員,對于20世紀初普遍的定價方式(即根據顧客在社區中的社會和財務狀況對零售商品定價)感到困擾,因為這意味著對于同樣的商品,某些顧客要比另一些顧客支付更多的錢。在那個剛步入20世紀的家族企業年代,潘尼還敏銳地察覺到人們對外地商人和外來戶(absentee)建立的企業的不信任。連鎖商店在當時受到鄙夷,即便時至今日依然在某些情境中成為抗議和抵制的對象(Ingram和Rao,2004;Ingram、Yue和Rao,2010)。 通過在多項制度秩序的一個獨特組合中,即宗教和潘尼構想中的公司化的連鎖商店進行縱向專業化,他意識到問題的一部分也正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他認為,盡管連鎖商店可以從規模經濟和標準化中節省開支,從而能夠向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價格,但是連鎖商店恰恰在顧客眼中缺乏合法性。不過,潘尼推斷,如果連鎖商店將家庭資本主義的專制元素隔離出來,并將宗教倫理灌輸到公司的商業實踐中,那么他就可以創建一個值得公眾信賴的連鎖商店體系,他將此稱為黃金法則商店。憑借反對高利貸的《圣經》教義和商業中的黃金法則(Penney,1956:80),潘尼通過動員職工和顧客中的擁護者贏得了顧客,并發展了一種新的零售業管理理念。潘尼先生的公平定價和黃金法則原則,及其職員的專業管理和利潤共享計劃為他贏得了顧客。潘尼鼓勵他的經理們參加城鎮改善運動,方式包括投票和來自商店基金的捐贈(Beasley,1948:216)?!坝幸磺€伙伴的人”便是潘尼的管理哲學,其將經理人和客戶視為會眾的一部分:經理就是伙伴,顧客就是鄰居(Penney,1956)。潘尼寫道:“當一個人真正按照一項原則(例如黃金法則)工作時,這項原則就使他成為一支強大的勞動力的代表。然后,宇宙的創造力就在他身后,因為原則自會運轉,而他只需關照細節?!保↗.C. Penny Company website,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