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貨營銷破壁崇洋媚外不能僅訴諸消費者
合肥市政府采購對中央空調必須“原裝進口”的要求在激起輿論的軒然大波之后,終于影響到當地的政府決策部門,最近的消息是,合肥市政府已經決定撤銷“封殺國產空調”的采購公告,并向對此事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安徽商報》表示感謝。
作為以政府為主體的危機公關,合肥市政府對這次事件迅速采取事后糾正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在這種錯誤的公告背后隱藏著一個更令人憂慮的事實,那就是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心理卻成為自主品牌在自己國度內的無形壁壘,甚至這種崇洋媚外已經對政府消費產生支配作用,而這又靠什么來糾正和消除呢?
汽車業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半年前,吉利汽車總裁李書福曾經以韓國美女金喜善拒坐奔馳車為例炮轟中國娛樂界不買國產車的現象,但這種炮轟于事無補,國產車依然還是低檔的代名詞。而在最近出籠的一則政府綠色采購清單中,國產車也因為沒有申請環境標志而被拒之門外。
作為一種弱國心態,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暗藏并且滲透于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以至于已經反過來影響到企業的品牌定位,所以我們看到歐典地板才敢于冒“欺天下”的風險而虛構自己的德國血統;也不難理解勁霸男裝整天吆喝自己“入選巴黎盧浮宮”的真正動機了,而很多中國品牌卻熱衷于取一些洋名字的目的更是自不待言。
平心而論,崇洋媚外這種普遍存在的民族心理是我們的弱勢文化面對西方強勢文化而自然產生的,作為一種文明落差的必然產物,這種心態不會在短期內得到消除,因此,它也就在長期內構成了自主品牌在自己國度內的非貿易壁壘,從而成為國貨營銷的普遍困境。
中國企業界應該承認,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這種心理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與我們的制造水平、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密不可分,一名日本工程師在中國考察時被鋁合金門窗的棱角劃破了手指,而在他看來,這樣的活在他們國家是交不了差的;而另一則案例則是,一位在國內養成了猛摔車門習慣的留學生卻在韓國發現自己的這種不良習慣乃是因為國內汽車制造的車門不好關而造成的,并為此感慨——一個國家的制造水平已經影響到人們的國際交往。
而在這一方面,國外企業確實在總體上要高于中國企業,所以,崇洋媚外思想的客觀根源是國外產品和品牌確實值得尊崇,中國企業不能把崇洋媚外的板子只打到消費者屁股上,還應該捫心自問反躬自省,中國企業的品牌和產品到底比跨國公司差在哪里?
然而,面對國貨營銷的這一困局,很多中國企業采取的做法是向政府部門和消費者訴求“采購自主品牌”與“消費國貨”,當然,利用政策法規為國貨爭取暫時的市場空間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認識到,這只是一種暫時的權宜之計,而更為根本的則是國貨的真正自強,這種自強應該包括產品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甚至企業的管理和文化等各個層面。
韓國之所以倡導國貨消費取得了成功,不僅是因為其消費者擁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也是在于韓國企業將那種真正自強的民族信念一以貫之地傾注于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之中,企業的自強與消費者的自尊一旦形成良性互動,國貨才能真正屹立于自己的市場,而難以形成這種互動,正是中國國貨營銷困境的根本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