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諸多優秀財經圖書提醒:我們總在忘記歷史,忽視人性的貪婪。
看小說是全面了解一個行業最好的途徑。對于大多人來說,次級債這類金融世界的東西,都只有云里霧里的印象?!墩\信的背后》、《賊巢》是兩本很優秀的財經紀實小說,都是獲獎作品,它們記述的是金融行業里的故事。如何得到嘉獎,如何晉升,欺騙行為怎么開始,又如何發展到有恃無恐。這兩本小說,資料詳盡真實,故事驚心動魄,是了解金融行業債券買賣較好的讀本。
你可以設想一下,雷曼公司是如何倒閉的,貝爾斯登又怎樣被J.P.摩根收購,其間的內幕是什么?這類問題肯定會作為相關書籍的題材,若干年后公布于眾的?!顿€金者》、《長銀新生》是同等性質的案例書,一個是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帶來的不大不小的金融震撼;一個是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的危機,危機是如何產生,政府又是如何介入,結果和此后的影響是什么,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危機中,這兩本書能從側面提供些內幕式的東西。
其實,從財經圖書角度來看金融危機真相,最希望能找到以此次風暴為主題的圖書。所以《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次貸危機》都是可推薦之作,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真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次貸抵押業務是如何運轉,又如何走樣的。不過,這類圖書相對來說比較粗糙,而且離揭開真相尚遠,特別是國內暢銷的不同版本以“次貸危機”命名的圖書,還艱澀難懂。如此,我們把這兩本書放在第三梯隊來推薦。
泡沫破滅,生活還是要繼續,我們要做的是直面現實。就消除恐慌來說,歷史書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929年大崩盤》描述的是更加恐慌的那個年代,《資本戰爭》、《香港金融業百年》多少都告訴我們,金融史就是泡沫史,有升騰必有毀滅。而《大泡沫》追究了泡沫的積極作用,更能振奮人心。
10年前,1998年9月的一次會議上,美國頂級券商的頭頭腦腦們齊聚一堂,貝爾斯登CEO,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長,美林證券董事長……這些人還是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現。當時,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因俄羅斯債務危機的影響,瀕臨破產,這些華爾街的老大們聯合行動,成功托市,避免了全面的金融危機。10年后的這場危機中,雷曼兄弟破產了,要不是美國政府不顧一切,不計后果式的拯救,貝爾斯登也破產了,美林證券前途難卜,甚至是摩根士丹利,高盛這樣的老大都難有歸路。
華爾街的老大們并沒有從十年前的那場拯救之戰中學到點什么,而是在垃圾債券銷售、資產證券化,相互欺騙、相互吸納、相互吹捧這些行為中,不斷吹大了泡沫,要了自己的命。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輕,這些世界頂級券商公司也無法承受“次貸”之輕,轟然倒塌。
源于人性貪婪
忘掉歷史的本質就是人性貪婪。
《資本戰爭:金錢游戲與投機泡沫的歷史》告訴我們,金融史本來就是一個個泡沫破滅的歷史。在鐵路投機客、運河的爭奪戰,還有新時代的“新經濟”投機泡沫的故事敘述中,《資本戰爭》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人們在滿懷信心地展望未來時失去了節制,在盲目亢奮中做出不理智的投機決定,最終,必然是大崩潰把它們重新拉回以事實為依據的理性軌道上來。
你可以說次級貸款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享受社會的共好:住上自己的房子,體味消費品的神奇妙用,而且你也可以把次級貸款證券化看作是一種金融創新:打包整體出售、或分塊給各級投資者,在投資者之間來回倒手。
但為了提升公司價值,為了更高的年終獎,為了不斷升職的需要,每一環節的人都會把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嗎?
更何況證券賭的是未來的價值,住房抵押貸款烹制出來的證券價格本就難以捉摸。次級債產品在券商及其同類中反復過手,價格越抬越高,而那些金融機構的好漢們,上自運籌帷幄的老大,下至普通工作人員,都從中分得豐厚利益。時間推移,異常也就變成了正常,誰都不會放棄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做法。
查理德?比特納是一位業內人士,他曾在美國抵押貸款業干了14年。他說,事態的演變使得次級貸款的兩個基本問題遭到了普遍忽視,沒有多少人會問:借款人能否定期還貸,批準貸款是否有憑有據。他在《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寫道,幾大主體機構的欺騙或欺詐行為是抵押貸款市場崩潰的直接誘因:經紀商操縱貸款,貸款公司向不合格的借款人提供貸款,投資銀行打包高風險抵押貸款,評級機構為這些證券化產品成為投資級產品蓋章放行,所有這些行為加在一起引發了“完美風暴”。
市場的普遍規律是:貪婪驅動市場的時候,行情普遍看漲,金錢追逐資產,股票、債券,各種資產買進賣出比較容易;反之,信貸風險增加,銀行、其它機構或者個人不愿向企業貸款時候,恐懼造成信貸緊縮。
當房價暴跌,信貸緊縮的時候,借款人-經紀商-貸款公司-券商不再是完美鏈條,而是層層倒塌,轟然而裂,就演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貸款機構大規模破產,股市全球暴跌。
科學家把實驗室炸飛了
“看上去華爾街的那些科學家瘋子們又把實驗室給炸飛了?!薄稌r代》對最新一輪金融產品創新做了最好的總結。是的,美國券商的創新又以失敗而告終。
在此之前,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美國那些大券商們不斷標榜自己是金融創新的開路先鋒,而且還到世界各地巡回宣講,兜售他們的經驗。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為了沒有學到這樣的創新本領而倍感恥辱。
但是,《城信的背后:摩根士丹利圈錢游戲黑幕》一書作者弗蘭克?帕特諾伊總結說:金融危機常常是由一次新出現的金融產品所引發?!冻切诺谋澈蟆访枋隽耸嗄昵胺N種創新的金融衍生品,記錄摩根士丹利如何把數千億美元記的銀行不良資產賣給外國投機者的,從而奪回市場老大寶座。
1935年-1970年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摩根士丹利不論是規模還是業務上,基本沒有什么變化,它們固執地拒絕承擔重大的風險和發展“名譽欠佳”的客戶,從而在80年代初,失去了很多投資銀行業務排名的榜首地位。而那個年代更為進取的公司,比如說所羅門和高盛,開始越來越賺錢了,到了新千年,更為進取的貝爾斯登成為了最為賺錢的公司。
摩根士丹利的對策就是拋掉過去的“保守、有教養”的形象,而向“狂野、狡詐”的野蠻人靠攏。到了《城信的背后》作者弗蘭克?帕特諾伊加入,摩根士丹利的主要收入已經是經紀-交易業務,衍生產品則是推動它前進的發動機。
從《城信的背后》和另一本財經紀實小說《賊巢》來看,金融創新的特點就是:極度專業高深,一切悄悄進行,許多巨額交易無須披露,神不知鬼不覺做成大量大買賣。
次級貸款也被理解成一種金融創新。這種創新假定房價可以持續上漲,而且假定買方的人可以不斷融資,利率又非常低。實際上,這種假定不能總是成立。
《金融制勝》是一部散文性的調侃著作,美國的金融政策,監管制度還有那些華爾街的大亨們,專家學者們都被作者朱偉一調侃得體無完膚。次級債產品的創新實質是什么?朱偉一回答得很干脆,次級債產品就是指鹿為馬。次級債產品到底價值幾許,這是券商和少數金融機構的老大們說了算,既然價格越高回報越高,情急之下他們難免以次充好,指鹿為馬,死馬說成活馬。
朱偉一還把券商比喻成流寇,時而竭澤而漁,斬盡殺絕,然后異地而戰。1997年美國券商在東南亞發起金融風暴,乘機洗劫了那些國家的財富,世紀之交,又在美國本土大搞網絡公司上市,這幾年瞄準的則是次級貸款。
我們總是強調誠信,強調券商對投資者要講誠信。但是,券商如果真正講誠信,那恐怕救無錢可賺了。這就是《城信的背后》揭示的意義吧。
帝王式人物故事重寫
泡沫破滅,公司倒閉,許多人備受失業之苦,同樣,那些先前被稱做華爾街英雄的人們,也會被重新定義。
美國早期著名大投機玩家們的命運似乎總是不濟:利特爾在19世紀30年代是華爾街上最著名的投機者,并且保持這一名聲長達20多年之久,雖三次破產,每次都像一只不死鳥從灰燼中重生,最終,他在1857年的市場崩盤中第四次破產,從此一蹶不振;德魯自食其果在伊利鐵路的投機中被同伙所傷害,最終在貧困潦倒中死去;菲斯科在一場緋聞事件中被槍殺;古爾德作為那個時代最聰明的玩家56歲死于肺結核……
看來,這些投機客們都沒有好的結局,對龐茲(騙子的代名詞)來說,他的命運也很慘?!拔沂且惶柸宋?,曾經擁有過1500萬美元”,晚年的龐茲為此還津津樂道,但在1949年去世的時候,他只能躺在巴西一家醫院的慈善病床上,口袋里僅有75美元。
這一回金融風暴之后要重寫的帝王式的人物,或許不會有那么悲慘的命運,他們目前不會受牢獄之苦,也不是一文不值,不過名聲和飯碗是保不住了,還需要受到強烈的道德譴責。
貝爾斯登成立于1923年,三位合伙人靠50萬美元起家。危機爆發之時的一把手是詹姆斯?凱恩已經73歲了,他在貝爾斯登干了50年,2001年登上第一把交椅,看上去鐵定戴著皇冠,光榮退休,但內幕要被揭開,公司迫于無奈,落得個被收購的命運,這無疑讓他顏面掃地。
一家具有158年歷史的公司,曾被評為“大到不能破產的公司”卻在2008年劃上了句號。雷曼兄弟的前董事長的余生如何度過呢?他不能原諒美國政府不拯救的做法,就能原諒自己任內把雷曼公司帶向破產嗎?從2007年8月次貸危機全面爆發,花旗銀行、美林等最有影響力的CEO們都被換了個。
二把手更是直接的替罪羊。沃論?斯佩克特今年49歲,是貝爾斯登的二把手,32歲就當上公司董事,是公司歷史上一個金童。這次徹底的“被解雇”讓二十多年職業生涯的輝煌光芒黯然失色。
摩根士坦利有兩位共同總裁,其中一位是位女強人,號稱有史以來華爾街職業女性中職位爬得最高的,同樣無法擺脫被解雇的命運。
勝為王,敗為寇,投機者在市場高歌猛進的時候是英雄,泡沫破滅之時便被揭開惡魔的面相。
泡沫后的重生
如果翻看《1929年大崩盤》、《大泡沫》這類書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或許就不會可怕到驚惶失措的地步。
如果與1929年那場風暴相比,經濟學家張五常認為這場風暴屬小兒科,因為從產出與實業這兩方面看,目前美國的國民收入還沒有下降,而失業率只百分之六,而三十年代失業率達百分之二十五,國民收入大跌。
《華爾街50年》的亨利?克盧斯還認為,“19世紀末是一個投機的時代,投機卻也產生實體的時代?!?
悲觀的人在危機面前頓時失策,樂觀的人能看到希望。認識到泡沫是第一步,如何在泡沫中生存,且在泡沫中汲取積極因素是更為關鍵的第二步。在泡沫中尋找出路,是另外一些著作的主題,也是接下來大家最關注的焦點。
身處泡沫邊緣,只有以積極的心態直面泡沫,掌握它的動作規律,才可能從中獲利?!洞笈菽返淖髡叩つ釥?格羅斯坦言:如果投資者自己根本沒有經歷過泡沫,如何能切身認識到泡沫的沖擊?因此,與其回避泡沫,敵視泡沫,還不如正視泡沫,分析泡沫經濟運作的客觀規律。
在書中,丹尼爾?格羅斯從大量事實中得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所有的泡沫都有積極作用。從19世紀的電報狂潮到當今美國對于可替代能源的狂熱,從鐵路到房地產,格羅斯帶我們回顧了這些大膽投資者和先鋒所帶來的旋風,分析了它們所留下的寶貴財富,從中我們又增加了一種思路:通常被認為是災難的泡沫實際上曾經幫助人們建立了商業基礎設施,從而推動了經濟的增長??梢哉f,泡沫其實也是重大的科技和商業創新時代中迅速扭轉經濟的一種方式。
泡沫是有益的,而且還有相當的合理性。丹尼爾?格羅斯說,在基礎設施泡沫中建造的東西,如房屋、電線、光纜和鐵路,并不會隨著主人的破產而消失。它們很快就可以被擁有新的商業計劃、低成本的生產力和更好的資本結構的企業家們重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