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何匆忙裁員?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實習生楊靜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11月初,中國高科技頭羊華為傳出了為規避明年1月生效的《勞動合同法》勸退近萬名雇員的消息。乍看之下,集聚中國一流通信人才的華為似乎并無必要采取這樣丟西瓜的行動。更令人關注的是,華為并非孤例。根據中國媒體報道,一些外資企業也加入了類似的“避”法急行軍中,比如沃爾瑪和三星。
為什么華為和其他企業要規避《勞動合同法》?尤其這部法對中國短期和中長期會發生怎樣的影響,是FT中文網認為最值得追問的方向。
華為為什么?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一個原因是很多企業覺得承受不了,另一個比較驚人的理由是——在立法的時候沒有跟企業進行很好的溝通?,F在很多企業都想規避。但這樣做只能暫時避開勞動合同法的影響,幾年后還是會受到約束。短期的合同只不過是最后的晚餐,盡管目前很多中國公司都這么做。
人大法學院教授林嘉:華為的行為和《勞動合同法》相關。一個原因是企業對“無固定期限”
勞動合同的理解還不是很準確——這并不是說不能解雇員工了。企業確實有很多困難,員工確實有很多問題,那也是可以解除合同的。今后還是要適當考慮給企業更多的用人自主權。
另一方面,很多企業覺得難度加大了,是因為之前他們沒有很嚴格的遵守《勞動法》?!秳趧雍贤ā芳哟罅藢ζ髽I違法的處罰力度。過去守法的企業成本高、違法的企業成本低,那是不公平的競爭?,F在并不是要給企業額外的負擔,而是要企業守法。
美世華北區人力資源部咨詢總監鄭偉:不管哪個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其存在的目的;同時也要符合一些政策的要求,承擔一些社會責任。高科技領域缺乏人才,但不缺人——關鍵是挽留住真正的人才,同時降低成本。此外,高科技行業本身流動性也很強。
《勞動合同法》帶“公司中國”向何處去?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企業認為這是中國勞動力市場最大的一個變化,它們的反應是比較負面的。從改革國企的大鍋飯開始,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一直是比較靈活——這是不是會回到大鍋飯?很多人比較害怕。
短期內可能不會有較大的影響。因為很多大的企業必須服從《勞動合同法》,但很多小企業、外包企業根本都不在乎——這個法律對這些企業的勞工沒有什么保護作用。這個法律對藍領的保護是有限的,因為這些小企業根本不會去執行。
勞動法對一個經濟來說非常非常重要。我同意應提高對勞工的保護,但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是值得探討的。我主張第一提高最低工資,第二讓企業承擔更多的員工醫療養老支出。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勞動關系短期化非常嚴重,是這個法出臺的背景。
實際上,現有勞動市場的穩定性很差。要增加勞動市場的穩定性,肯定也會有些代價?,F在這些代價到底是什么,我們還不太清楚。有待問卷調查結果。我估計對不同企業不同行業,有不同影響。
長期來講,《勞動合同法》肯定有利于長期勞動關系的建議。包括我們單位,招人時也得多考慮,不能想解雇就解雇。所有單位都需要更加謹慎。明年開始,勞動短期化會得到遏制,這應該是個利好消息。
但該法對就業數量不是利好,會帶來就業抑制。我認為三大問題影響中國就業:就業信息(中介問題),就業能力和就業歧視,其他都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