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供應鏈管理是對從供應商到客戶之間的商業流程的集成管理,以給客戶更具價值的產品、服務和信息。最簡單的供應鏈是一層關系:一個客戶和一個供應商;復雜的供應鏈則可能有多重客戶、供應商關系(從而有子供應商、直接客戶、最終客戶的說法),形成供應網。
拿蘋果計算機公司流行的iPad為例。就生產環節講,三星電子給蘋果公司供應芯片,是蘋果公司的直接供應商;給三星電子提供設備的公司,是三星電子的直接供應商、蘋果公司的子供應商,而蘋果公司則是最終客戶。就銷售環節講,蘋果公司是供應商,供貨給配貨中心/批發商;配貨中心/批發商進一步供貨給零售商;然后產品到了消費者(最終客戶)的手上。
在上面的供應鏈中,產品是從供應商的供應商流向客戶的客戶,資金按照相反方向流動,而信息則雙向流動。供應鏈管理實際上是對產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綜合管理。
顧名思義,產品流是產品的物理流動,涉及采購、生產、倉儲、運輸等。其管理重點是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采購、制造、運輸和銷售產品。例如對零售業巨頭沃爾瑪而言,在哪里選擇供應商、在哪里設置一級配貨中心、二級配貨中心、在哪里開店,都得考慮生產、倉儲、運輸、銷售的綜合成本是否最低。供應鏈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產品流。
從概念上講,物流是產品流的重要部分,但又不是產品流的全部。物流說到底是把產品從A地搬到B地(或許有點過于簡化),本身并不對產品增值。例如一輛汽車,不管是在上海還是北京,它總是一輛汽車,不會因為從上海運到北京就增加功能或性能更優。增加庫存時間、庫存地點也是。這也是為什么豐田生產系統力求零庫存、把二次搬運減到最低等。而產品流還包括增值的生產過程,例如在生產企業內,設備布局、工藝流程等都屬產品流的范疇。
反過來講,產品流也不是物流的全部。物流不但包括產品的流動、存儲,也包括與之而來的信息流等。這兩個概念用英語來表達就很清楚:產品流是Material Flow或Product Flow,直譯過來,就是物料或產品的流;而物流對應的英語是Logistics,傳統上被譯作"后勤","物流"一詞據說是直接來自日語。產品流和物流在字面上容易混淆,但產品流與后勤則很清楚地不是一回事,你就知道這產品流和物流不能等同使用。
說完產品流,再說信息流。信息流與產品流、資金流結伴而行,可以說是供應鏈的神經系統,支配產品流和資金流的運作。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寄一個包裹,填寫的表格就是為溝通信息。包裹的流動形成產品流,表格的流動則形成信息流。表格支配著包裹的流動。對一個多重、復雜的供應鏈,信息的有效流動非常重要,也往往比產品流更難管理。例如你問有經驗的進出口人員,他們八成會說,單據比產品更難對付(單據構成信息流)。如果出問題,八成便是單據出了問題,要么是單據丟失,要么是與實際貨量不符,要么是地址有問題,要么是格式不符合入關要求。比如你寄的包裹丟了,其實包裹本身真正丟掉的概率很低;丟掉的是單據,或者單據與包裹分離,是個信息流問題。在質量管理中,大多質量問題不是單純的制造問題,而是信息問題。貨量不準、貨號出錯、包裝不妥、標簽出錯、質量檢驗證書沒附上等,都是信息問題而不是實物問題。而需求預測信息沿供應鏈傳遞時出現的失真,歷來都是供應鏈管理的老大難,會在后文詳述。
對于供應鏈管理來說,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跟信息流打交道,特別是職位越高,工作對象越是信息流。信息流來自信息的流動,而信息則來自于數據。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并從中提煉出合適的信息,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用現任蘋果公司CEO庫克的話來說,就是作為高級管理者,他最關注的是數據。是的,身處供應鏈管理金字塔的塔頂,數據、信息才是對供應鏈的綜合掌控。沒有合適的數據和信息,就談不上供應鏈管理。這也是為什么供應鏈的改進經常是和信息系統的實施、改進分不開。比如從2005年開始,英特爾開始公司范圍內的供應鏈轉型,以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同時降低庫存和成本。與之結伴而行的公司的IT部門 。識別問題、分析問題、做出決策,都離不開IT系統的支持。供應鏈再造,往往是對IT系統的再造。
說到信息流,就不得不提信息技術。長期以來,人們經常把信息流問題與信息技術問題等同。其實信息流不暢通有信息技術方面的問題,但更多的是人為因素。舉個簡單的例子:別的公司都用電子郵件了,這家公司還用雞毛信,那是個典型的技術問題。但是,即使采用了電子郵件,公司各部門、人員之間還是不共享信息,那則是人為壁壘問題。在供應鏈里,出于種種商業考量,公司之間并不愿意分享信息,例如供應商擔心采購方利用自己提供的生產信息要求降價,或泄露給供應商的競爭對手,是造成供應鏈低效的一大原因。
信息技術可以降低信息處理和傳遞的成本,并減小傳遞時的失真,但沒法克服供求各方的人為壁壘(即商業問題)。商業問題需要商業解決方案。依賴信息技術只能是緣木求魚,例如實施了ERP系統,就希望很多供應鏈問題迎刃而解,其實是ERP系統實施失敗的一大原因。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ERP剛傳入中國,一些大型企業導入ERP,希望能解決公司的各種問題。但因為業務流程不清楚、部門關系不順暢,這些ERP實施大都以失敗告終。我給他們解釋,供應鏈的一些根本問題,比如流程和部門協作問題,上了ERP也在那兒。很多公司ERP都用了幾十年了,這些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產品流的最大挑戰不是生產、運輸或倉儲,而是供應鏈的透明度,即在供應鏈中,產品具體在哪個環節,有多少,說白了,還是個信息流問題。這問題看上去簡單,卻是困擾企業多年的老問題。不管是條形碼還是RFID,目的都是增加供應鏈的透明度,通過優化信息流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
資金流看上去沒有產品流、信息流重要,但卻是盤活一個供應鏈的關鍵。相信有些人對上世紀八九 十年代的"三角債"還記憶猶新:公司甲欠乙的錢,乙欠丙的錢,丙欠甲的錢,形成一個死循環。這其實是供應鏈的資金流出現問題。資金流中斷,導致很多行業整體陷入困境。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之所以注資7000億美金給各大金融機構,并大幅降低利率,就是為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確保資金流通暢。
資金流是企業和供應鏈的血液。造成企業倒閉的第一原因不是資不抵債,也不是虧本,而是資金周轉不靈。虧本是慢性病,就如吃不飽飯,餓是餓著,但不會立即餓死;資金周轉不靈則如腦中風,用不了多久就會死人。試想想,如果一個公司沒有資金支付供應商的貨款、發員工工資、付水電煤氣費,這公司還能撐多久?
很多情況下,資金流問題與庫存問題并存。而庫存則與信息流息息相關,例如"牛鞭效應"中需求預測信息延供應鏈傳遞時失真、放大,導致整條供應鏈過量生產、過度擴張、庫存積壓,從而導致資金積壓嚴重;采購方因為商業原因故意隱瞞市場數據,或者因為擔心供應商的產能不足而故意拔高預測,都會導致供應商過度生產,庫存積壓。所以資金流問題往往取決于信息流的解決方案。"拿信息換庫存"也是"拿信息換現金",即通過鼓勵供應鏈伙伴及時、準確地共享信息,來減小"牛鞭效應"、減小庫存、減小資金積壓,從而盤活整個供應鏈。
對三條流的研究可以寫很多本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管眾多的研究者、實業家的觀點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卻很一致,那就是必須從供應鏈的整體來看待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這就是供應鏈管理。如果要解決供應鏈的系統問題,也得從這三條流系統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