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說話的時刻,還真的挺多的。
面對這些時刻,你能說或不能說,給人留下的印象真的會大相徑庭。
然而,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沒有大量的付出和堅持的鍛煉,是很難獲得一個顯著效果的。
那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你的表達能力呢?
以下提供的這六種表達模型,是我根據現有的表達框架,為了方便大家記憶而總結命名出來的法則。
只要你稍微理解一下,隨時都能夠派上用場。
當然,練習還是很重要的。
1,直線表達法則
我們說話,某程度上就是句子與句子的不斷聯結。
上句跟下句相連,而下句又跟下下句相連;一直聯結下去,就變成了一大段話。只要這段話是圍繞著某個中心思想去講述,那我們說出來的話,就很容易被別人理解。
這就是表達時,我們整合語言思路的意識流行為。
如果把這種表達方式,比喻成一條直線,那我們每句話與每句話的相連,就好像一條直接連接著另一條直線似的,源源不斷,直到線尾的終點。
而句與句之間,則是由思路構成的“中心思想”,作為表達目的的導航。
一般來說,按照“金字塔原理”,我們說出的第一句話,應該是總論,就是你要表達的觀點或結論;在這個觀點的引領下,你接下來的每一句話,都是對這個觀點作出解釋的內容或細節。
好比上司讓你匯報上個月的公司業績。
你第一句話,肯定就是要把上個月的業績情況,總括地用一句話表達出來:老板,不好意思,上個月的業績,跟上一年的同比增長,跌了10%個點左右。
有了這句話作為領頭,那么接下來第二句話,肯定就是對這句話做更詳細的解釋或者補充,如:
“上個月由于我們的對手,對于競爭產品推出了一項減免優惠措施,導致其產品銷量大增,很多客戶都把消費轉移到他們身上,光顧我們的人就少了。對比上年同期的業績,我們就下降了10%點左右,增長有所放緩。不過我們這個月,已經在盡力修補了?!?/span>
你這樣說,老板一聽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如果你一開始不這樣做,反而繞來繞去地說:“老板,不好意思。上個月同城對手推出一項優惠措施,而我們公司又沒有這樣做,所以他們的產品就賣得很好。我們的產品就受到他們的影響,導致很多客戶都沒有來光顧我們,這個月我們已經在盡力修補這個情況了?!?/span>
你老板肯定會不耐煩地再問你一句:“那業績到底是怎樣?”
所以,順著第一句話拋出的觀點,然后接下來每一句都對上一句話做補充性質的解釋;完成了一個回合之后,又拋出第二個觀點,其后繼續用每一句話去解釋它,直到形成一段話,全部滿足你的表達需要。
這就是以直線為基礎的表達法則了。
看完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拍得怎么樣?看完一本書,你又覺得這本書寫得怎么樣?試著用這個法則做一些練習吧。
2,主次表達法則
當你按照上面直線表達法則,要說一大段內容的時候,怎么鋪排內容,也是一門重要的功課。
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想要做到表達時有條不紊,在你說話之前,你最好要對表達的內容,做出某些篩選的行為。
而篩選的指標,就是你要根據表達主題,區分哪些內容更符合主題的主旨,要重點去說;哪些內容只是輔助性質,可以省略地說。
這就是主次表達法則。
很簡單一個例子,如果你設定要表達的主題,是“畢業前一晚的傷感”,那么你就要從畢業前一晚當天所有發生的事情里面,帥選出可以表現出“傷感”這個主題的內容,作為表達素材。
根據主次表達法則,你對于內容的鋪排,就要著重說一說,是什么事讓你感到傷感?為什么你會對這些事感到傷感?而這些傷感又對你有什么啟悟等等。
至于你們是怎么組織畢業前這一晚的聚會,你和同學是怎么過來聚會的,或者同學畢業后各自要去哪里發展等,這些跟主題不相關的事情,則可以省略去說,稍微交代一下就行了。
你的一切表達,都要圍繞著主題服務。所以哪些內容符合主題,要多說,哪些內容跟主題的關系不太密切,要少說,在你心里一定要有一個主動的篩選過程。
這樣說出來的話,才主次分明,有條不紊。
嘗試以今天發生的一件不開心的事作為題材,用這個法則說一說。
3,分述表達法則
當你需要闡述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又需要你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時,你就可以用這個表達法則。
例如別人就“突破舒適區,能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優秀”這個問題向你發問。你要回答他,基本上一句話是很難解釋完全的。
這時,你就需要針對自己的觀點:能或不能,然后分別給出兩到三個點的論述,每個點都說出你的理由,這樣你的表達就層次分明了。
你可以回答說:
我覺得突破舒適區,是無法讓我們變得更優秀的。畢竟突破舒適區只是第一步,突破之后你要怎么做,這才是關鍵。首先,你的突破,一定要能夠帶來新的認知或者學習。如果你突破舒適區后,只是帶來感覺上的不同,而你什么都沒有學到,那么這種突破對于我們就不能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其次,你的突破,一定要經過一段不舒服的適應期。正正是這段不舒服的適應期,才能夠讓我們的大腦和心理產生某種變化。只要我們熬過去,我們才能夠獲得成長。如果你突破舒適區之后,這段不舒服的適應期很短,甚至一點感覺都沒有,如同你不敢打針到敢于打針,那這種細微的變化,就很難給我們帶來明顯的改變。
最后,你的突破后所積累到的東西,不管是技能的掌握還是思想的提升,一定可以重復運用的。通過每一次的重復鍛煉和運用,你才能夠把學到的東西牢牢掌握,然后從量變到質變,最終讓自己變得優秀起來。如果你每次突破所積累到的東西,都可有可無,做不做都一樣,那就很難獲得進步了。
這樣說,是不是就很清晰明了呢?
當然,這種分述表達,講述的點一般都是三個左右,最好不要超過七個。否則聽眾聽了后面,就忘了前面了。
嘗試以這個法則練習一下,講一講“突破舒適區,如何讓我們變得優秀?”
4,順序表達法則
有時候要長篇大論地講述一件事,在組織語言的過程當中,我們有三種講述方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前兩種表達方式很容易理解。
例如時間順序,我們一般可以這樣說:前段時間我遇到一件事,直到今天我才想起來這件事對我造成的影響。如果那件事沒有發生在我身上,我相信以后都沒有這個機會跟你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這個表達流程,就是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以不同的時間點串聯起來的。
至于空間順序,一般在描述某些物品和講述自己行程的時候,用得最多。
例如你剛去完一個城市旅游,這個城市哪些地方好玩,這些地方又有什么特色,你就可以用到空間順序。先去了哪里玩,然后又去了哪里玩,這期間看到了什么,你按照自己的游覽順序有條理地說出來,別人就能跟隨你的腳步,好像也去了一趟旅游。
只是除非寫作文,否則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更多的運用邏輯順序,按照某個表達意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所以有時候我們表達看似比較凌亂,但聽者一般都明白我們的意思。
上文介紹那三種表達法則,就可以分類到邏輯順序這里。但還有一種邏輯順序比較常用,就是因果邏輯。
所謂因果邏輯順序,就是你前面說的話,是為了給后面的話做鋪墊,一般用“因為……所以……“作為連接詞。
但有時不會這么明顯,具體做法,可以回顧文章開頭那三種表達法則。
5,角度回應法則
我們說話,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跟別人進行交流。
而一個完整的交流流程,除了要有自己的講述,你還需要對別人的講述給予回應。
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要說什么話,就是因為你不知道要怎么去回應別人。所謂冷場,其實就是別人說出的那句話,你沒有回應的點,于是只能選擇沉默應對了。
但是一般來說,只要那句話還有回應的點,我們就能夠有話可說。而回應的點,你可以從四種角度去思考說話內容。
簡單舉例,例如別人稱贊你說:“你這個人真的太幽默了?!贬槍@句話,你可以從四個角度入手思考怎么回應對方。
角度一,肯定:“謝謝!我也覺得我是一個幽默的人?!?/span>
角度二,否定:“哪有?你不要開玩笑了,我怎么比得上你!”
角度三,中立角度:“真的嗎?我也不確定我是不是個幽默的人?!?/span>
角度四,忽略角度,微微一笑,或者不予回應。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表達目的,而從不同的角度組織回應的內容。
當然,回應完之后,如果有必要,你最好用直線法則補充一下,為什么你會這么說,給出你認同或者反對的理由,這樣說出的話就更加飽滿了。
這四個角度的回應方式,只是最基本的做法。更深層次的做法,就是每一個回應角度,都可以加插不同的言辭去潤色,例如幽默、謾罵、嘲笑、諷刺等。
好比那一則笑話,一個男生乘坐公交車,不小心碰到了旁邊的女生,然后女生罵他:“你有病嗎?”男生反問:“那你有藥嗎?”這就是肯定式的開玩笑回答了。
而如果你回罵道:“我是不是有病我不知道,但你說話這么口臭,你才要去看醫生!”這就是不肯定和不否定對方觀點,卻反過來回擊對方的中立回答。
你可以私底下練習一下,針對不同的話語,套用這四個角度做出簡單的回應。
6,自圓其說法則
有時候你說話,說了大一堆,說到興起,就很容易忘記了自己最初的表達目的。
越是說到后面,越是離題萬丈。
如果你沒有意識把自己的言語拉回到表達的中心上,不僅讓聽的人覺得不耐煩,你也無法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表達任務。
這時,你就可以用這個自圓其說的法則,來給自己圓場。
一般來說,對于將話題拉回正軌,你可以說“剛才講的都是題外話,接下來繼續我們的分享”,也可以把之前那些題外話的講述,變成是自己有意而為之的談話題材。
例如我以前的香港同學,在讀書期間曾經做過一場演講,主題是說“如何選擇一個的伴侶”。
說著說著,同學在說到妻子陪同丈夫去購買汽車,可以從中看出丈夫會不會為妻子著想(諸如會不會考慮到妻子以后懷孕后,汽車的空間是否足夠,還想到添加嬰兒座椅,而不追求跑車風格之類的觀點)時,臺下好像有人發問,說什么什么這樣,是不是看得出這輛車好不好呢?
然后同學居然為了回答那個人,話題就突然跑到了如何選擇汽車上面,說了一大堆怎么鑒別汽車性能,引擎之類的東西。
其他人都以為這個話題正好是同學的專長,他肯定會說個不停。然而同學一意識到不對勁后,就立刻停下來,機靈地向臺下的聽眾發問:
“大家肯定很奇怪,我為什么說這么多跟汽車有關的東西呢?其實,選擇一個適合的伴侶,跟選擇一輛喜歡的汽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不僅要看外在,還要兼顧內在。如果你對于汽車的各種部件都不熟悉,萬一以后汽車壞了,你也不知道怎么修理。
正如以后你和伴侶鬧矛盾了,你也不知道問題是出在哪里,到底是性格不適合,還是生活習慣不協調呢?所以,在選擇伴侶之前,對對方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于我們找到一個適合的伴侶,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千萬不要相信什么‘一眼定終身’之類的話……”
我作為看過同學演講稿的人,我很清楚知道他這段講話,并不在演講稿里面,是同學自己臨場添加的,但過渡得完全不露痕跡,很自然。
這就是自圓其說法則了。
在生活中,任何時候你說了一些主題以外的話,都可以無聲無息地機智把話題拉回到正軌。
明明你約某女生去喝東西,卻突然問女生有沒有男朋友,你這樣做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而已,卻硬要說成單身和不單身的人,對于喝東西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為了更好地請女生喝東西,只好這樣冒昧去問。
會說話的人,就是這樣,隨時都有理由給自己圓場。
當然,如果你圓得不好,或者搞砸了,直接道歉,肯定是最好的方式。
結語
這六種表達法則,并不是相互獨立的。
在你進行表達的時候,可以幾種法則混合使用,哪一種符合你的表達目的,就使用哪一種組織你的語言。
只要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熟練運用這些表達法則,你就能夠隨地隨地都有話可說。
但是,我還是要說一句,這些表達法則只不過是最基本的表達形式。在這些法則的基礎上,還有很多繼續深究的地方。
正所謂說話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如果你在運用這些這些法則的基礎上,繼續進一步學習和鍛煉,相信你的表達能力肯定會大有長進的。
口才給予你的幫助,也會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