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是YG公司的生產經理,做事很干練,比較講究效率,生產任務都能按時完成,而且經常會提前完成。
不過,每次總經理Robert一看他的工作完成的這么快,說明產能還沒達到飽和,索性給他增加生產任務。
本身生產計劃就比銷售給出的確定需求計劃要多一些,現在又再往上加,或者提前開始生產下個月的訂單,這樣William就需要找供應鏈經理Jason申請提前領料。
時間長了,Jason也煩了,因為你不按計劃來,總是改計劃提前生產,我的物料不是要提前到嗎?
William說,我有什么辦法,我當然知道精益生產,減少浪費,控制成本,可這是總經理決定的,有問題找老板去。
這樣的情況延續了好長時間,每個月都會過量生產,幾個月下來,眼看著成品倉庫快堆滿了,生產還在不停的催料。
Jason心里很著急,拉著William到倉庫說,你自己看吧,你這都不是按發貨計劃排的生產,你們沒命的生產,然后拼命往我倉庫里堆,有些在倉庫已經放了很久了,采購那邊,我不知道你們要多少,總是要多于計劃采購,這樣下去怎么玩?
William嘆了一口氣,說,你懂的,這不是我決定的。
于是兩個人約好,一起去總經理Robert的辦公室。
William對Robert說,老板,我們不能這么干了啊,總是這樣提前生產出來,Jason那邊的物料也需要提前準備,導致成品庫存增加,倉庫里都放不下了!
Jason跟著說,是啊,老板,過量生產出來的產品,暫時沒有客戶要,放在那里占用倉庫空間不說,還需要提前采購原材料,成本增加,庫存積壓,這都是浪費啊,而且,萬一一直沒有客戶要,產品過期了、變質了怎么辦?
聽到這些,總經理笑了笑,說,別的你們都不用管,就按我說的去做吧,倉庫放不下,車間東邊的角落不是還有一塊空地嗎,暫時先放那里吧。
兩個人悻悻的離開了,心里都在說,真是搞不懂這個傻子,懂不懂管理??!
什么是精益生產七浪費?
日本人大野耐一把生產中所存在的浪費歸納為7種,分別是:
1. 生產過剩的浪費
2. 不合格產品的浪費
3. 等待的浪費
4. 多余動作的浪費
5. 搬運的浪費
6. 多余加工的浪費
7. 庫存的浪費
在這幾種浪費之中,往往過量生產被視為最嚴重的浪費。
但是,情況或許并不是你想的那樣。
記住,有一句話叫做,老板永遠是對的,因為老板看問題的高度,跟你是不一樣的。
你可能只看到一個點,而老板看到的是一個面。
那么以上這個案例,老板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為了方便計算和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
甲公司去年生產了1000噸某種產品,公司的固定成本是1000萬,變動成本也是1000萬,那么生產成本就是2000萬,每噸的成本是2萬。
這樣,生產成本為2000萬的產成品進入存貨。隨后,這些貨物全部賣出去,在財務報表上2000萬成為營業成本。
同樣,在市場中還有一家乙公司,為方便理解,我們假定他的規模和甲公司完全一樣。
所以,乙公司的固定成本也是1000萬,但是,他們對市場期待過高,生產了2000噸的產品,所以,乙的變動成本是2000萬。
這樣,乙公司2000噸產品的生產成本就是3000萬,每噸的成本是1.5萬。
然而,市場并沒有乙預計的那么好,最終去年只賣出去了1000噸產品。那么,去年乙公司的營業成本是1500萬。
相比之下,由于市場的價格是一樣的,甲和乙都銷售了1000噸,所以銷售收入是一樣的,但是甲的營業成本是2000萬,而乙的營業成本就只有1500萬。
看到了嗎?雖然乙生產的多,也沒有全賣出去,甲乙銷售額完全一樣。
如果按照我們的思路,兩家公司賣出去的一樣多,收入一樣,但是花出去的錢明顯是乙多啊,因為材料使用超出一倍啊。
錯了,按照會計準則,乙多生產的1000噸產品計入存貨了,是資產,并不是成本。
那么乙的生產成本就比甲降低了很多,這樣,乙的成本就比甲節約了500萬。
有了這500萬成本的差別,如果兩家公司在其他成本和費用上沒有太大差異的話,那么在兩家公司的利潤表上,就有可能,甲公司是虧損的,而乙公司就是盈利的,或者甲公司也盈利,但是乙公司比甲公司盈利更多。
沒有增加銷售,靠多生產,也能降低成本,也能扭虧為盈,這是不是很神奇?
有人說,那不行啊,庫存那么高,庫存的持有成本太高,周轉率很低,這些指標不好看的。
那么我問你,如果你是總經理,銷售額上不去,因為市場需求有限,那你就沒辦法盈利,董事會,股東們還讓不讓你繼續干了?
而且,如果你是上市公司,年終報表,別人會首先看你是盈利還是虧損的,如果你的報表是虧損的,那是不是很難看?
不然為什么幾年前有個上市公司全年虧損,為了盈利,賣掉了北京的一套房子,靠營業外收入來使得報表從虧損變成盈利。
2004年長虹董事長倪潤峰退休時,留下了大量的成品庫存,相當一部分都是呆滯庫存,結果2005年公司庫存計提虧損11億。
有的專家說這長虹的庫存水平太高,沒有控制好,是因為供應鏈管理的水平不夠高,不是他有意為之。